
10月29日下午,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在德正楼507会议室举办主题为“数字痕迹挖掘引发的青少年自我形象管理风险”的学术讲座,讲座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骆正林主讲。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泱育和我们青年教师以及25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副院长肖璐主持。
骆正林教授以社会热点切入,讲述数字社会中青少年面临接受广大网友的监视和质询,一旦他们的自我形象管理不善,就可能陷入舆情风波和人生危机。数字社会中的自我具有“被看见”“被认同”“被尊重”的主观能动性,而自我形象是可以被主动设计、多元推广和刻意经营的,这导致自我形象、自我品牌的管理风险也随之加大。青少年在持续的社会化过程中,可能留下“难堪”或“不齿“的痕迹,传统社会的成长污垢会被时间洪流冲刷干净;但数字痕迹却可以被庞大的基础设施记录、存储,它们成为隐性受众能够随时挖掘、调用的数字证据。
骆正林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《现实的中介化建构》这本书,由此引入数字时代青少年自我形象的建构与管理。骆正林教授阐释个体与自我的区别,“个体”是客观的,是区别于他人的、具有物理边界的实体,是一种“外在的存在”;“自我”则是主观的,它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、体验与定位,是一种“内在的意识”。骆正林教授表示自我形象是个体生存于世的隐形名片,它是社交场域里破冰的密钥,是职场竞争中拔得头筹的砝码,是生活窘迫时得到救助的资本。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越来越依托于数字媒介,他们的自我叙事和自我表演的空间放大了,但他们的自我形象的管理风险也增加了,他们在成人之后需要面对终身追责的考验。
骆正林教授通过向同学们列举社会热点案例,揭示在数字社会中青少年自我形象管理的风险逻辑:受众通过数字痕迹挖掘满足自我认知闭合需求,认知闭合需求是人类应对复杂世界的心理调节器,它能够帮助自我快速简化信息、减少认知负荷,但它也会成为自我思维的牢笼,限制自我接纳更多元的可能性;“弱传播”回应成为舆情第二波峰的导火线;痕迹引证满足了公众现实的“认知闭合需求”;最后,骆正林教授又从网民情绪、诉求及背后的社会风险等方面对热点事件进行剖析,阐述此事件背后的青少年自我形象管理运作机制。
骆正林教授表示在数字社会面对自我形象风险时,应在正确的“三观”基础上管理青少年的自我形象。首先要管理筛选优质的粉丝,及时清理无效的数据。其次要理性客观地看待流量,敏感及时地识别危机。如果自我形象已经处于舆情危机中,个体必须胸怀坦荡、诚实应对。同时青少年需要加强抗压韧性、宏观思维、弱势心态三个方面的心理建设。
骆正林教授的讲座内容将社会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。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在数字社会中需要谨言慎行,也为在场师生们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发。讲座尾声,骆正林教授和现场师生互动交流,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